在我看来,每秒处理速度低于10个token的模型对于实际工作来说并不实用。你们怎么看?
讨论总结
原帖探讨模型每秒处理多少个令牌数可被视为“可用”,认为低于10个每秒对实际工作不实用。评论者们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各种观点,包括不同任务类型(如总结任务、编码、搜索、娱乐、聊天等)对速度要求不同,个人阅读速度影响对模型速度的接受度,以及质量与速度的平衡等方面,整体讨论氛围积极且充满理性探讨。
主要观点
- 👍 模型的可用性取决于任务类型
- 支持理由:不同任务如总结、聊天、搜索对每秒令牌数要求不同,例如搜索任务需要即时结果,聊天可容忍小延迟,总结任务即便速度慢但结果值得等待。
- 反对声音:无。
- 🔥 每秒10个令牌/秒是模型可用的下限
- 正方观点:这一速度接近平均阅读速度,对于一般使用足够。
- 反方观点:有评论者认为9个或更低在某些情况下(如无限免费使用)也算可用,也有人认为要15个以上才可用。
- 💡 编码时若模型输出质量高则速度慢可接受
- 解释:如果模型输出总是正确且质量很高,慢一点也没关系,但多次提问时速度快有助于判断正确性,速度和质量是一种平衡关系。
- 💡 不同硬件配置下速度会有差异
- 解释:例如完全装入GPU的模型可达到65个令牌/秒,但有人认为不需要这么快速度,不同设备上模型的可用速度不同。
- 💡 模型可用性不能仅看每秒标记数,输出质量也很重要
- 解释:每秒10个标记以下虽在实际工作中不实用,但输出质量高则可能可用,反之亦然。
金句与有趣评论
- “😂 对于我来说,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手头的任务。”
- 亮点:简洁概括出模型可用性与任务的关联这一核心观点。
- “🤔 在聊天应用中,我希望我的t/s(每秒令牌数)计数相当高,但我会容忍小的延迟,因为人类无论如何也不会立即回答。”
- 亮点:从聊天应用的实际情况出发,阐述对令牌数和延迟的接受度。
- “👀 如果它是天才级别的、总是正确的,我不介意它慢。”
- 亮点:形象地表达了在编码时对模型质量和速度的权衡态度。
- “😂 9t/s if it’s unlimited, free use, but I’d prefer 15 t/s at least.”
- 亮点:考虑到使用条件(无限免费使用)给出不同的模型可用速度标准。
- “🤔 8-10 tok/s for entertainment, but much much higher for prompt processing and actual work (coding, bulk analysis / summarization of data, interactive voice pipelines, etc)”
- 亮点:明确区分娱乐用途和实际工作对模型速度要求的差异。
情感分析
总体情感倾向为中性偏积极。主要分歧点在于模型“可用”的每秒令牌数标准,原因是大家从不同的使用场景、任务类型、个人习惯等方面考虑,例如有人从编码角度出发,有人从娱乐用途出发,还有人考虑硬件设备等因素,导致对模型可用的速度标准有不同的看法。
趋势与预测
- 新兴话题:模型速度与回复时间、流传输的关系,以及自动化用例中模型的响应性要求。
- 潜在影响:对于模型开发者来说,需要更多考虑不同任务场景下的用户需求,开发出更具针对性的模型;对于使用者来说,能根据自己的需求更好地选择合适速度的模型。
详细内容:
标题:模型每秒处理令牌数的“可用”标准引发激烈讨论
在 Reddit 上,一个关于模型在每秒处理令牌数达到何种程度才能被视为“可用”的话题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。原帖作者认为,每秒处理令牌数低于 10 的模型在实际工作中不太实用,此帖收获了大量的点赞和众多评论。
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不同任务对处理速度的需求差异上。有人表示,对于特定任务而言,速度的重要性取决于具体情况。比如,有用户分享道:“对于我正在进行的这个总结任务,虽然处理速度在个位数,但基于初步测试,输出结果很值得,我已经运行了将近两个小时。”还有用户提到:“在进行编码工作时,就希望每秒处理令牌数很高,因为等待代码生成会破坏工作流程。”
有人不介意每秒 1 个令牌的速度,如果任务重要且结果出色,甚至可以让其运行整晚。但也有人认为,对于一些实时性要求高的工作,每秒 10 个令牌以上才够用。比如,在编码工作中,通常希望代码生成速度尽可能快,以便能及时阅读。
有用户指出,对于一般性问答,每秒 7 个令牌就能让人满意,而对于实时聊天,每秒 10 - 30 个令牌是比较理想的速度。还有用户认为,每秒 50 个令牌对于总结工作和处理大量负载非常好。
不同用户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差异较大,有人更注重速度,有人更看重输出质量。比如,有人表示:“只要输出结果令人惊叹,我不在乎等待时间,对于重要的输出,我愿意等待数天。”
核心争议点在于如何在速度和质量之间找到平衡,以及不同任务场景下的最佳每秒处理令牌数标准。究竟怎样的每秒处理令牌数才能满足不同用户在各种任务中的需求,仍有待进一步探讨。
感谢您的耐心阅读!来选个表情,或者留个评论吧!